企业新闻business

新闻中心

联系我们

电话:17766075362

固话:025-58788159

邮编:210000

邮箱:412112789@qq.com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浦泗路8号爱信诺9层

这片“试验田”里,创新种子已“开花”

时间:2021-05-18 10:07 阅读:1434 来源:互联网

 在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科技创新被列为未来五年发展的“头号任务”“头等大事”。作为江苏唯一的国家级新区,江北新区树立创新为第一驱动力的理念,创新提出以产业平台江北新区产业技术研创园(后简称江北新区研创园)为核心,发力“研创经济”。研创即研发、创新,重在鼓励原始创新,冲击金字塔尖。近年来,通过推动研创经济,江北新区主导产业爆发式增长、各项经济指标持续领跑全省全市,科技创新真正成为了江北新区发展的第一动力。3月22日起,新华日报将推出聚焦江北新区研创经济系列文章,解读科技创新在区域与产业发展中如何发挥支撑引领作用。


图片


在南京市遴选的38家2021年度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培育对象中,江北新区研创园有6家上榜;在南京市科技局发布的2020年度备案新型研发机构绩效评估奖补名单中,研创园有13家上榜;在公布的2020年南京市首批创新产品评价名单中,研创园有10个创新产品在列……


图片


三年前,南京启动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推进“两落地、一融合”(科技成果项目落地、新型研发机构落地、校地融合发展),打造创新生态链,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主打发展“研创经济”的江北新区研创园,瞄准全省科技创新策源地、引领区和重要增长极的目标,积极推进“两落地、一融合”工作,先后有33家新型研发机构通过备案。


今天,在这片“试验田”里,创新成果转化的“南京模式” 正“开花结果”。


图片



直面市场,硬科技顺利“着陆”

硬科技,代表着世界顶尖水平,是能够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核心技术,例如光电芯片、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


两年前,汪远带着自己的“硬科技”微纳技术回国创业,在研创园创办南京微纳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去年8月,研究院成功备案南京市新型研发机构。


汪远的“硬科技”有多“硬核”?他成功制备出世界首个具有光学负折射系数的超高密度光电结构,这项研究曾被《时代》杂志评为全球十大科技发现。


图片


红外荧光手术导航系统,利用微纳技术,帮助医生在手术中发现很难看到的微小肿瘤或皮下肿瘤,减少术后复发率。这是汪远的“硬科技”,在医疗领域的最新落地成果。


“新研这一机制太适合微纳技术这种硬科技成果的落地转化了。”汪远说,从科学家转变为创业者、企业家,只有直面市场去攻坚技术,才能让科技成果顺畅地流向产业。


“技术转化之初,我们就邀请医疗专家、企业参与其中,整个技术转化的过程超乎想象的快。”汪远是南京微纳科技研究院院长兼总经理,他说,目前系统已经完成了工程期开发,准备进入临床阶段,医疗器械注册事宜也已同步推进,有望在今年完成。

图片

 在学校研究的成果偏重原理,但不把成果放到产业环境中去打磨,就很难实现转化上的突破。研究院成立后,我们花了两年的时间打磨以往积累的技术。


南京低功耗芯片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刘新宁介绍,研究院研发的极低功耗物联网微控制器芯片入选2020第十五届“中国芯”星火新锐产品,自主研发的极低功耗物联网芯片技术成果入选集成电路技术顶级会议—国际固态电路年度会议(ISSCC2021)。


图片


直奔市场而来的产品很快拿到了市场的“许可证”。2020年当年,低功耗芯片研究院产品销售额达2000万元,技术服务销售额也超千万。



人才扎堆,新成果层出不穷

南京明确新研机构初始科研团队占股必须超过50%,通过股权激励将个人发展和机构发展高度绑定,促进效率提升。新研机制大大激发研发人员的创业热情,而江北新区配套的人才政策、研创园提供的全周期服务又为他们的创业路提供了很好的保障,真正让科学家扎根南京“谋创新”。


南京慧筑信息技术研究院依托北京工业大学城建学部、城市与工程安全减灾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设立,创设之初,北工大建工学院就直接指派了重点实验室的四位专家作为股东参与研究院的创办工作。如今,这里已集结专职研发人员19人。


就在上月,依托北工大重点实验室,研究院自主研发的国内第一台自行驶、全自动、高智能的隧道全检机器人组装完成。它将颠覆传统检测手段,时间效率、检测精度、安全性都将提升数倍。


图片


背靠创新资源,面向产业发展。“正是因为有了研究院这一平台,我们才能集结这么多智慧建造领域人才,让这些具有颠覆性意义的技术转化落地,推动产业进阶。”南京慧筑信息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谢瀁岭说,短短两年,研究院各项技术均已转化投入生产,科技成果转化的年平均数达到11个,其主营服务“智慧城市综合运营管理平台及服务”已具有极强的市场竞争力。


新研机构快速发展,背后是一批科学家的努力和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加持,而这些正是主打“研创经济”发展的研创园最迫切需要的。近年来,伴随新研机构的成长,研创园已引进院士团队20余个。


不到一年,南京智慧岩土工程技术研究院已引入院士2名,来自高校、企业的专家10余位,研究院专兼职研发人员已有27名。

图片

 研创园产业基础好,园区内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龙头企业、创新企业集聚,加上新研机构的机制优势,人才很愿意拿出真才实学来创业。


对于南京智慧岩土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俊才而言,这些是研究院发展的最大底气。


研究院目前在研项目8个,内容涵盖智慧监测、智慧施工、岩土地质灾害智慧化监测等,已承接多个城市智慧施工、智慧监测项目,成功孵化7家智慧岩土工程相关企业,确立孵化意向的还有6家。


图片


眼下,研究院承办的长三角岩土(石)力学与工程学术会议正紧锣密鼓地筹备,月底即将拉开帷幕。李俊才表示,研究院及人才团队要扎根研创园,建起一条智慧岩土产业链,服务长三角乃至全国产业发展。



瞄准痛点,跨越产业化“鸿沟”

新型研发机构尚处在探索之中,迈过科研成果与产业化之间的“鸿沟”绝不是一蹴而就的。那么,硬科技顺利“着陆”、科学家安心创业的信心来自哪里?


“一方面我们要把市及新区的政策落实好,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去思考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痛点在哪。”江北新区研创园投资促进和科技创新部马超说,新型研发机构与初创企业有类似之处,在成果转化的过程中,也是会面临缺钱、缺人、缺应用场景等痛点。他们需要什么,园区就要补上什么。


图片


面对“科研投入不足,没有充裕的资金去建实验室做研发”,研创园建设了20余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涵盖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光电等多领域;面对“缺乏示范应用场景”,研创园牵线搭桥,推动机构在应用中打磨技术成果;面对“人才、资金、技术集聚的迫切需求”,研创园打造“智汇研创”“财聚研创”“慧融研创”三大服务品牌,为企业提供涵盖全发展周期的智慧化服务。


“去年在楼下找个停车位还很方便,今年就很不容易了,停得满满当当。”天赋智能科技研究院(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明久笑言。研究院所在地是研创园专为新型研发机构设立的集聚区,载体内已入驻多家机构及孵化引进企业。“创新集聚的氛围越来越好,人自然也是越来越多。”


图片


截至今年3月底,研创园已备案的33家新型研发机构,孵化引进企业近七百家。



 江北新区研创园党工委书记、管办主任蒋华荣表示,今年的南京市委“一号”文中提出,到2025年培育打造40家国际一流的新型研发机构,研创园将瞄准南京市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的目标,创新服务理念、提升服务效能,开展精准服务、精准施策、重点扶持,加速新型研发机构向技术源头和产业应用“双向拓展”。




END


素材来源丨新华日报

编辑丨张翠萍

审核胡晓靓

发布徐光宇




Copyright © 2020-2023  南京慧筑信息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032869号-1      苏公网安备 32011202000423号